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频道:生物医药企业 日期: 浏览:48359

在天津这座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城市里,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既有大胆创新的笔墨挥洒,亦有匠心独运的精细勾勒。它的故事并非始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源自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愿景——让现代中药走向世界。上世纪90年代,当闫希军带领团队在部队医院简陋的实验室里,对着滴丸制剂技术反复琢磨时,或许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股从实验室涌动的创新潜流,最终会汇聚成中国制药工业的一股浪潮。

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走进天士力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会颠覆许多人对于中药生产的传统想象。这里没有弥漫的药草粉尘,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闭的自动化流水线和不锈钢数字化提取罐群。核心产品复方丹参滴丸的生产过程堪称现代制药科技的典范:从药材种植的GAP标准化管理,到采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技术提取有效成分,再到通过高通量筛选和药理毒理研究验证作用机制,天士力构建了一套贯穿“种植—研发—生产—临床”的完整证据链。这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深度融合的做法,使得中药不再是模糊的“黑箱”,而是成分明确、药效清晰、质量可控的现代化药物。笔者曾与他们的质量控制工程师交流,对方随手调出的实时监测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批产品的数十个关键参数都与标准值完全吻合,这种精确到微克的品质控制能力,甚至超越了许多化学药厂的标准。

研发层面的战略布局更凸显天士力的远见。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产品管线。除了持续深耕心脑血管领域,陆续推出养血清脑颗粒、芪参益气滴丸等明星产品外,天士力还将视野拓展至生物药和化学药领域。其生物药平台已拥有多个抗肿瘤抗体药物进入临床阶段,而化学药方面则通过仿创结合策略布局了糖尿病、消化系统等治疗领域。这种“三药并举”的战略不仅分散了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协同效应——现代中药为现金流业务,生物药和化学药则为未来增长蓄力。值得注意的是,天士力的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销售收入10%以上,这种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在传统中药企业中颇为罕见。

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最能体现天士力的韧性与智慧。复方丹参滴丸成为首个通过美国FDA二期临床试验的中药产品,这一突破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坚持和数亿美元的投入。面对西方严格的药品审评体系,天士力没有选择简单妥协或放弃,而是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学。他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用现代医学语言诠释中药的疗效机制,这种“以西释中”的策略虽然争议不断,但确实为中药国际化开辟了一条现实路径。在与FDA的反复沟通中,天士力团队积累了宝贵的国际注册经验,这些经验如今正反哺其整个研发体系的质量提升。

人才与企业文化的塑造或许是天士力最不易被外界察觉的竞争力。与许多传统药企不同,天士力从创立初期就汇聚了来自药学、医学、生物学甚至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笔者接触过的几位天士力研发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对中医药理论怀有敬畏,又不拘泥于传统框架。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体现在许多细节中——实验室里同时摆放着《本草纲目》和《自然》杂志,讨论会上老中医与年轻海归博士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而平等的辩论。闫希军曾提出“没有传统产业,只有传统思维”的理念,这种思想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推动着天士力从一家中药生产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医药集团转型。

当然,天士力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带量采购等医药政策变革,中药注射剂等产品的市场压力,以及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估值逻辑的变化,天士力同样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但其应对策略再次显示了成熟企业的沉稳与灵活:一方面加速推进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的上市进度,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药大品种的临床价值证据,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等新方法强化产品的学术地位。这种“传统业务求稳,创新业务求进”的双轨策略,正在帮助天士力在行业变革期保持平衡。

纵观天士力的发展历程,它成功地做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保持中药传统特色的同时,全面拥抱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它用二十余年时间证明,中医药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用全球认可的科学技术语言讲述中国医药故事,用严谨的临床证据支撑千年用药经验,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传统工艺的精准度。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不仅为天士力赢得了市场地位,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整个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当我们在世界各地药店的货架上看到来自中国的现代中药产品时,会想起天士力这样的企业曾经如何一步步跨越技术、标准和文化的鸿沟,将民族医药推向世界舞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